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言情花园 > 现代都市 > 全本小说推荐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

全本小说推荐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

文盲写小说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高口碑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是作者“文盲写小说”的精选作品之一,主人公崇祯唐通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,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:不止有流贼,还有鼠疫,建奴,贪官污吏......“遵...遵旨。”李邦华跪地领旨,退出偏殿。第二个被召见的是邱瑜。“陛下!”刚被升职为吏部尚书的邱瑜非常兴奋,浑身充满了干劲。“准备一下,朕打算重启京察。”京察?听到这两个字,邱瑜一身干劲瞬间散去了七八。流贼即将兵临城下,文武百官应当齐心协......

主角:崇祯唐通   更新:2024-05-06 20:54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唐通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全本小说推荐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,由网络作家“文盲写小说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高口碑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是作者“文盲写小说”的精选作品之一,主人公崇祯唐通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,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:不止有流贼,还有鼠疫,建奴,贪官污吏......“遵...遵旨。”李邦华跪地领旨,退出偏殿。第二个被召见的是邱瑜。“陛下!”刚被升职为吏部尚书的邱瑜非常兴奋,浑身充满了干劲。“准备一下,朕打算重启京察。”京察?听到这两个字,邱瑜一身干劲瞬间散去了七八。流贼即将兵临城下,文武百官应当齐心协......

《全本小说推荐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精彩片段


“内阁和襄城伯随朕去往偏殿,其余人给朕在这等!等吴梦明和王之心回来,没有问题的才能离开。”

“陛下恕罪!臣知错了。”

“陛下,念在臣祖上功劳的份上就饶了臣吧!”

在一声声求饶中,崇祯离开皇极殿。

殿门关闭前他故意对着李若琏说道:“李若琏。”

“臣在!”

“派人守住这里,要吃给吃,要喝给喝,擅自离开者,斩!”

“遵命。”

离开皇极殿后,崇祯深吸一口气。

历史上的崇祯总说群臣误我,之前还不信,现在他深信不疑。

若是太平盛世这些大臣贪污他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现在兵荒马乱天灾人祸,大明已经没有血可以吸了,再吸下去亡国灭种了。

该死!

你崇祯不敢做的事,我做!

你崇祯不愿杀的人,我杀!

你崇祯不愿担的骂名,我担!

你崇祯救不了的大明,我救!

激动过后,他快速恢复冷静。

自古君治吏,吏治民。民养君,君养吏。

现在君和民都穷的要死,钱去了哪里还用说吗?

往后的日子,朝堂既是战场。

历朝历代,皇帝都会允许官员一定程度的贪污,在帝王术这叫驭人之道。

人之初,性本恶。

有人贪财,有人好色,有人专权。

没有无欲无求的活人,只有无欲无求的死人。

贪财是真的爱财吗?非也,他们追求的是贪污过程。

好色呢?这个不让说,跳过。

专权者也并非喜欢权利,而是享受那种被尊敬的感觉。

每个皇帝的底线不同,造就的臣子也不同。

所以每当新帝登基,前朝重用的官员下场都很惨。

无他,只是新皇帝的底线比较高。

高明的君主既能满z足臣子的恶的一面,又能让对方知道底线。

如此驭人方能长远。

现在时局不同,朝堂不同。为了搞钱,必须拿贪官开刀。

来到偏殿后,崇祯首先单独召见了李邦华。

不等殿门关闭,崇祯直接进入正题,“流贼将至京营空虚,兵部即刻开始募兵!”

“遵旨,陛下,那些银子...”

“是真的。”

李邦华松了口气。

他抬头看了一眼崇祯,脸色虽然没表现出什么,心中却是无比担忧。

钱钱钱!

大明朝什么都不缺,唯独缺钱。

现在好不容有钱了,流贼却即将兵临城下。

“陛下,既然有钱了,抄家的事是不是该缓一缓,抄家只能解一时之渴,而且是饮鸩止渴!此时抄家,不利守城!”

“朕有分寸,说一下募兵的计划。”

李邦华想了想,说道:“臣计划先把拖欠三大营的饷银发了,再发五两守城银。这些人虽不是精锐,却也对火器,弓弩较为熟悉,比普通百姓强许多。”

“随后在京师各处设立百余个募兵点,年轻力壮者发四两守城银,年长者发三两。”

“不知陛下以为如何?”

崇祯先是点头随后摇头,“前面的没问题,后面募兵条件太苛刻。此次募兵条件放宽,只要能拿起砖头的人都可以招募。”

李邦华花白的胡子抖了抖,不解的问:“陛下,募兵历来只招募年轻力壮者,您的条件怕是太宽松了。”

崇祯苦笑着摇头,“朕何尝不知?可是京师鼠疫横行,别说年轻力壮者,就是能作战的老幼妇孺又有多少?”

李邦华抬起头,凹陷的眼窝飘出复杂的眼神。

是啊,大明的敌人不止有流贼,还有鼠疫,建奴,贪官污吏......

“遵...遵旨。”李邦华跪地领旨,退出偏殿。

第二个被召见的是邱瑜。

“陛下!”刚被升职为吏部尚书的邱瑜非常兴奋,浑身充满了干劲。

“准备一下,朕打算重启京察。”

京察?

听到这两个字,邱瑜一身干劲瞬间散去了七八。

流贼即将兵临城下,文武百官应当齐心协力共守城池,此时重启京察无异于自断臂膀。

而且,京察的效果早已与当初截然不同。

京察制度本身没错,设立的目的在于奖优惩劣,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,为国家统治做出贡献

错的是官员们用京察之名打击异己。

很多不参与党争的人为了自保,也不得不同流合污。

“陛下...此时启动京察,怕是有些不合时宜吧?”邱瑜小心谨慎的问道。

“你在教朕做事?”

邱瑜立刻跪在地上,“陛下息怒,臣只是就事论事。”

崇祯微微一笑,“朕当然知道此时不宜启动京察,所以让你提前准备。”

准备?

邱瑜一脸懵逼。

京察需要准备什么?无非是根据官员们往年的政绩,以四守六法来判断升降。

官员们的表现如何都在吏部有记载,不需要准备。

“请陛下明示!”

“查一查政绩突出者,还有他们举荐外放的官员有哪些!”

“梳理完后把名单交上来,朕有用。记住,这件事一定要秘密的查千万不能走漏风声。”

“退下吧,吏部关乎朝堂,你一定要小心谨慎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

邱瑜离开后,下一个被召见的人是方岳贡。

户部的差事不好干。

要是好干也不至于安排五个侍郎在户部任职,仅次于兵部的四个侍郎。

“方岳贡,知道朕为什么让你当户部的差事吗?”

方岳贡是个聪明人,他扶了扶头上的乌纱帽,认真的说道:“陛下慧眼识珠,实乃明君也。”

崇祯怔了下。

这马屁拍的,不但把皇帝拍舒服了,还给自己脸色贴金子。

读书人特么的果然有一套。

“你就不怕朕治你巧言令色的罪吗?”

方岳贡深施一礼:“为君者自有大肚量,不会与臣子一般计较。”

崇祯指着方岳贡的脑袋,被逗笑了。

收敛笑意后,崇祯背过身问道:“你是湖广人?”

“是,臣是湖广谷城人。”

“湖广...”崇祯喃喃自语,“湖广的官员大部分是楚党成员吧?”

方岳贡先是一愣,随后脊背发凉,脚底发软。他悄无声息的咽了口唾沫,说道:“陛下,臣不太清楚。”


李邦华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:“陛下,万万不可!”


“朝廷每年用银缺口尚有五百多万两,如果再免除田赋,今年的用银缺口将达到两千一百万两!”

“田赋乃国家根本,朝廷支柱,一旦免除,朝廷将入不敷出。届时兵无饷,将无粮,别说打仗,就是募兵都没钱。”

“现在内有流贼四处作乱,外有建奴虎视眈眈,九边大军缺饷少粮已是常态,此时不加赋已是皇恩浩荡,免全国一年田赋绝不可行!”

李邦华虽然只当了两天内阁首辅,但是对朝廷的钱粮已经心知肚明。他的话虽然很难听,但说的都是心里话。

范景文出班跪倒:“陛下,虽然免赋是体恤民情,关心百姓之举。但这样的免法会让百官心乱,朝廷不稳。如果陛下觉得百姓负担重,可以减免三饷。至于免全国一年田赋...臣以为不可。”

其余阁臣、百官见内阁首辅和次辅均表明了态度,纷纷跪地请求崇祯放弃这个想法。

崇祯摇了摇头:“诸位,你们说的都很在理,朕也知道朝廷缺钱,但各地都有灾,有灾就有难民,这些难民太多了,他们随时可以成为流贼。”

“这也是流贼怎么剿也剿不干净的原因!”

“你们还记得朕说过祖父皇帝给朕托过梦吗?他告诉朕,旱灾今年只剩最后一年,明年各地除湖南外,都将风调雨顺。”

“所以朕打算免除全国一年的田赋,至于用银的缺口,朕会想办法!”

群臣沉默,他们认为崇祯在信口雌黄!

先不管托梦是真是假,朝廷每年两千万两银子的缺口怎么填?

用什么填?

这不是二十万 ,更不是二百万,而是两千万两!

他有什么办法?

哪怕拉出的屎能变成银子,满朝文武也得拉上几年才行。

看着质疑的群臣,崇祯淡淡解释道:“朕说过,京师有坏人!他们吃着朝廷的饭,拿着朝廷的银子,私下里干的却是改朝换代的事!”

“朕岂能容他?”

“李若琏!”崇祯声音陡然一变,从原来的慵懒变成了愤怒。

“臣在!”

“将你查到的证据全都拿出来!”

李若琏伸手拿出一本书还有一摞信,书上写着论语二字,在崇祯的示意下将论语递到李邦华手中。

李邦华一脸茫然的接过论语,翻看书页。

目光快速扫过后,李邦华眉头皱了下:“李指挥使,这...不是论语,是一本账册?”

“不错,李阁老请往后看。”

李邦华一目十行的快速翻看,他越看越是心惊,越看越是害怕。

翻到最后一页时倒吸一口凉气凉气!

“这...这怎么可能?”

见李邦华一脸的震惊,内阁次辅范景文急忙伸手拿过论语,认真的看了起来。

片刻后,范景文露出与李邦华一样的表情。

震惊,害怕,难以置信......

其他朝臣被他们的两人的表现搞懵了,在邱瑜的带领下纷纷走上前查看。

一刻钟过后,那本论语在群臣之中传阅了一遍。

李若琏见时机成熟,开口说道:“诸位大人,锦衣卫奉旨调查陈演和光时亨满门遇害一案。”

“凶案现场可以说一片狼藉,表面上看凶手是杀人抢钱,实际上有很多值钱的东西被忽视了。例如陈演府中有一幅价值不菲的《烟寺松风》,被仍在地上无人问津。”

“根据这一点,我们认为凶手找的不是钱,而是另有其他。于是几十号人连夜掘地三尺,终于在陈演府上找到了这本论语和这些信件!”李若琏指着转了一圈又回到李邦华手上的书说道。
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第三件事是抢钱!

今夜他要明目张胆的抢勋贵的钱!

只要把这些钱抢到手,军饷粮饷就都有了!

明朝勋贵有钱吗?

不但有,而且非常多。

历史上崇祯也考虑过向勋贵筹钱,不但没成功,甚至还死了一个儿子。

崇祯十一年朝廷缺钱,崇祯为了让勋贵捐钱,决定杀鸡给猴看。

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武清侯李国瑞。

大明第一代武清侯是万历皇帝的外公李伟,李国瑞是第三代武清侯。

从辈分上说是崇祯的表叔。

他在朝堂上没什么势力,却非常有钱。

崇祯让李国瑞捐钱他不但不捐,反而装穷。崇祯一气之下将他罢爵下狱,告诉他家人拿钱赎罪。

结果娇生惯养的李国瑞病死在狱中。

巧合的是,崇祯五岁的儿子朱慈焕也暴毙而亡。

传言他死时口喊九莲菩萨,说崇祯薄待外戚,将会让他的儿子全部早亡。

宫内传言在加上勋贵蛊惑,崇祯不敢继续向勋贵们要钱,并恢复了武清侯的爵位。

这种牛鬼蛇神的言论能唬住崇祯,却唬不住崇祯。

朱慈焕怎么死的?绝对是被人害死的!

他们害死朱慈焕无非是想告诉崇祯,他们的手可以伸进皇宫,能杀朱慈焕也能杀他!

回想起这些,崇祯冷漠的笑了。

既然勋贵不仁,就别怪他崇祯不义!

古人晚饭吃的早,天刚擦黑,周皇后便将亲手做好的饭菜送到了乾清宫。

“陛下,早些用膳吧。”周皇后一身白衣,在灯光下飘飘欲仙。

看的崇祯心潮澎湃。

说实话,他想立刻和这位美人同床共枕。但今夜不行,他必须坐镇皇宫,应对所有突发情况。

“皇后辛苦了,今夜不太平,你们要多加小心。”崇祯边吃边说。

周皇后眨了眨湿润的眼睛,“多谢陛下。”

吃饭完周皇后前脚刚走,王承恩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:“皇爷,懿安皇后求见。”

“懿安不收拾行李,求见朕做什么?”崇祯愣了下,没反应过来。

王承恩小声提醒:“皇爷您忘了,成国公与太康伯(懿安皇后父亲)是亲家。”

崇祯恍然大悟,太康伯的侄儿娶了成国公的小女儿,他们是亲上加亲。今天他派人抄成国公的家,懿安皇后肯定会来求情。

“快请!”崇祯不敢大意。

历史上朱由检能坐上皇帝宝座全靠懿安皇后。当时魏忠贤安排怀孕的宫女进宫冒充熹宗子嗣,是懿安皇后说服了明熹宗将皇位传弟。

这才有了崇祯一朝。

“臣妾见过陛下!”懿安皇后步履匆匆的来到乾清宫,朝崇祯施后宫礼。

她虽然是崇祯的皇嫂,但在皇家礼节上还是以臣妾自称。

“皇嫂免礼!朕怠慢了。王承恩,赐座!”

落座后,懿安皇后直接进入正题,“臣妾听闻陛下抄了成国公的家?”

崇祯无奈点头,“形势所迫,朝堂所迫。”

懿安张皇后皱着眉,脸色有些难看。

“陛下,成国公毕竟是一等公,在朝中势力不小,如果真的抄家砍头,大明的官场怕是要掀起一股巨浪。现在京师告急,正是用人之际,此时抄他的家,不怕引起朝臣不满吗?”

这句话像是兴师问罪,其他人若是敢这么说话早被砍头了。懿安皇后不同,她对崇祯的恩情比天还要大。

“皇嫂说的是,朕其实并不想抄他的家,只是朱纯臣忘了本!他富可敌国的财富来自皇家赏赐,现在朝廷缺钱,他不但不为国分忧,反而在朝堂上顶撞朕。”
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“还有,朕问你,凶手是谁?”


王庭梅机械似的回答道:“是流贼。”

“那告诉那些学生,凶手是流贼!流贼就藏在京师百万民众之中,仅靠顺天府衙这些人是抓不住的。”

“他们手中有笔,鼻子下有嘴,让他们用笔写,用嘴说!写给京师百万民众看,说给京师老百姓们听!把流贼残忍无情的一面全都展现出来,只有百姓们看到了真相,才会抵触流贼,恨流贼,发自内心的想抓流贼!”

“抓住了流贼,就是抓住了凶手。”

“剩下的,还用朕多说吗?”

王庭梅跪在地上怔了一会,磕头谢恩后急匆匆离去。

四位阁臣,外加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提督。

纷纷对崇祯侧目!

皇上太懂了!

尤其是李若琏,对崇祯的崇拜已经到了极点。

打发走王庭梅,李邦华立刻说道:“陛下,李自成大军已于昨晚到达居庸关下,今日开始攻打关隘。定西伯唐通死守不出,根据储备的箭矢火药推算,最多能守五日。”

“嗯,比朕预想的要好。”

“陛下,流贼将至,城中米面价格飞涨,百姓们快吃不起饭了。”户部尚书方岳贡说道。

“陛下!”方岳贡刚说完,吏部尚书邱瑜站了出来,“臣自领吏部尚书职以来,暗地里考察百官。有些官员消极怠工,出工不出力,导致政令不通,朝廷运行不畅,臣请陛下严惩。”

说罢,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题本,递给了王承恩。

紧接着工部尚书范景文拱手说道:“陛下,最近工部多位匠人临时告归(请假),似有人从中作梗,求陛下派锦衣卫调查。”

四位阁臣,说了四件棘手的事。

崇祯丝毫不慌的站了起来,面带微笑。

历史上的崇祯或许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,但是他可以。

数理化,史地政,还有番邦外语他都懂!

“李阁老拟旨,三五日后让唐通伺机撤回京师,回来前把所有的东西都带上,哪怕一粒米也不能给流贼留下!”

“陛下...圣旨...内阁没问题,都察院怕是不会署名。”

崇祯愣了,李邦华是从都察院出来的,方岳贡也曾在都察院任左副都御史,内阁两位阁臣竟然搞不定都察院?

没有都察院的署名,这份圣旨就不成立,就算强行盖章发出也没有法律效力。

“为何?”

乾清宫比外面的温度高,热的李邦华浑身冒汗,他拿出手帕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说:“今天内阁收到都察院两位御史的题本,弹劾定西伯唐通怯敌不敢出战,有损大明威名。”

啪!

崇祯猛地一拍桌子,气的想骂人。

这也太扯淡了!

该不该迎敌,是否迎敌,什么时候迎敌是由领兵的武将说了算。

御史们算个屁!

唐通和居庸关的守军加起来只有一万人,李自成十多万,怎么打?

就算是十万个馒头,唐通也得吃两天才能吃完。

但凡有点脑子的也知道唯有死守才能拒敌。

“听李阁老的意思,都察院的御史们不但不会在圣旨上署名,甚至想让唐通出关迎战?”

“是,陛下。”

“好,内阁只管拟旨。王之心一会给都察院那边带个话,想让唐通出关迎战的人来一趟乾清宫,朕封他为定南伯,让他带两千人去迎战刘芳亮。”

“不敢去的就老老实实在圣旨上署名。”

李邦华眨了眨眼睛,领旨退后。

“方岳贡,米面价格涨了多少?”

“三成,目前还有上涨的趋势。”

“无妨,户部管着京仓和通州仓,朕从内帑给你们户部拨银五十万两,买高卖低,以抑粮价。”



片刻后冯元飏点头:“我觉得此计可行。”

“我觉得没问题。”高文采没有任何犹豫。

刘文耀刚要发号施令,忽然觉得有些不妥。

皇上虽然将南迁之事全都托付给他,但这么大的事还是商量一下为好。

他带着冯元飏和高文采来到太子车驾旁,把计划简单叙述一遍。

车驾里沉默许久后才传出一道沙哑的声音:“此事全听左都督的。”

刘文耀不再犹豫,他对着高文采说道:“高千户,你带五百锦衣卫,五百厂卫,再带一千冯巡抚带来的人,立刻前往武清城外。”

“遵命!”沈飞调转马头,疾驰而去。

......

清晨,河间府。

硕大的顺字旗和白色刘字将军旗在城墙上随风飘扬。

李自成心腹大将,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坐在府衙大堂内闭目养神。

昨夜探马传来消息,崇祯下令让太子南迁,他自己固守京城。

刘芳亮不信,认为崇祯会混在南迁的车队中一起逃走!

“报!”

传令兵从门外飞奔而进,单膝下跪。

“念。”刘芳亮头也不抬的说道。

“谷将军(指谷可成)让属下来报,果毅将军张能,果毅将军田虎纵兵劫掠,城中民怨沸腾。”传令兵硬着头皮说道。

这种在背后传人坏话的行为如果被张能和田虎知道,十条命都不够他丢的。若不是谷将军下令,他绝不会做这种事。

刘芳亮眉头皱了皱,问道:“抢的是平民还是富户财主?”

“刚开始只抢富户,抢着抢着局面就失控了。”

刘芳亮叹了口气,有些无奈。自北伐开始以来,皇上(指李自成)三令五申不能扰民。

他知道,皇上说的不能扰民是不能劫掠普通百姓。

城中的富户财主想抢便抢,想杀便杀。只有抢了他们的钱,才能补充军饷,购买粮草。

随着劫掠的次数增加,那些兵卒养成了习惯。

开始对普通百姓下手。

杀人放火,奸淫掳掠无恶不作。

这哪是义军?分明就是流贼!

“知道了,告诉谷将军,大顺军纪严明,必须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。让他杀几个人立威,再有违背者,定斩不饶。”刘芳亮吩咐道。

“是!”

传令兵前脚刚走,另一个传令兵走了进来。

“大帅,北京密报。”

“哦?”刘芳亮睁开眼。

“念!”

“据查,昨夜戊时初,两千锦衣卫护送明太子朱慈烺,永王,定王及一众朝臣勋贵,从左安门出发后一路往东,往通州方向行进。”

通州...

刘芳亮皱着眉,死死的盯着桌子上的地图。

通州与运河相连,明太子南逃的路线大致有两条。一条是从通州南下,绕道山东,去往南直隶。

另一条是沿运河去往天津,乘船入海到达南京。

山东尚未攻陷,若想阻拦,必须在天津一带拦截!

如果崇祯带着太子一起南逃,他会毫不犹豫指挥大军星夜朝山东天津一带进发。

现实是崇祯独守北京,让太子南逃。

如此一来,他的大军便不能轻举妄动了!

皇帝的主要目标是北京和崇祯,明太子并非首选。

虽不是首要目标,难道就眼看着明太子南逃?

刘芳亮轻轻摇头。

他可以派出两三千轻骑袭击明军,最好的结果是俘虏明太子,如果不成也不会损失主力。

明太子南下无非两条路,无论哪条路,只要抓住他,便是大功一件。

“通知谷将军,张能和田虎,来衙门商议军政。”

“遵命!”

京城前门大街。

张贴告示的锦衣卫前脚刚走,告示四周就聚满了人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